首页|评审专家登录|被提名人登录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树兰文化

推动中国医学学科的

发展和人才培育

联系我们contact

0571-87231858

欢迎致电树兰基金

树兰文化

第二届树兰医学青年奖获奖者:余宏杰教授

2016-04-01




[教育和科研经历]


       余宏杰(1971.12.5-),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生于新疆。1994年从中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毕业后在辽宁省疾控中心工作;2001年参加中国疾控中心首期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毕业后到中国疾控中心工作。2010年,赴美国疾控中心任客座研究员。201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现任WHO全球流感疫苗行动计划和免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传染病标委会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常委、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BMC Infectious Diseases和《科学通报》编委。共发表SCI论文79篇,第一或通讯作者48篇,IF计508,其中IF>10为12篇,包括Lancet 5篇、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篇、BMJ 2篇、PLoS Medicine 2 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11篇同期配发专家述评,8篇以fast tract发表。SCI他引2537次,Scopus H-index 27。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一项。



[主要学术贡献]


       针对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我国人民健康的新发、重大传染病,运用多学科交叉技术,在禽流感、手足口病和流感等传染病的传播动力学、基本流行病学参数和干预措施评价等领域开展了长期、深入、系统研究,其研究结果为建立对传染病基本流行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奠定了科学基础,为WHO和我国制定基于证据的防控技术措施提供了重要科学证据。主要学术贡献如下:
       一、确定了禽流感H7N9潜伏期,显著提高了估计的精确性,证明了其疾病谱存在“冰山现象”,疾病严重性低于H5N1,但比季节性流感高,定量证明了关闭活禽市场可阻断病毒从禽到人的传播。
       二、阐明了手足口病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疾病负担、重症和死亡结局的危险因素、疾病严重性等流行病学特征,为确定EV-A71疫苗的接种时机、使用优先年龄组和免疫接种的起始月龄提供了基础性科学证据。
       三、揭示了A型和B型流感截然不同的季节性,推翻了国际科学界一直认为A和B型流感在同一地理区域具有相同季节性的结论,为设计流感疫苗年度免疫策略提供了强有力证据支持。
2009年Lancet对其进行了人物专访,获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社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心路历程]


       非常荣幸与其他9名中青年医学科技工作者共同获得第二届树兰医学青年奖,感谢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和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对我的肯定!我深感这是对我和整个团队的激励,鼓励我们更加勤奋、努力地投身于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我国人民健康的新发、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监测、研究和应对中,为提升我国传染病的防控和应对能力,降低相应疾病的发病、失能和死亡,为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学科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感激曾经指导我和正在支持我的国内外老师们、老一辈疾控工作者和科学家们!感谢我的团队成员、同事和合作者们!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荣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此次获奖作为新的起点,迎接未来新的挑战。


        一、科研和发展之路
       1994年,我从中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毕业,加入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了七年消灭脊髓灰质炎和消除麻疹工作。正是这7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使我具备了疫苗可预防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监测、病毒学、血清学实验室检测和诊断的知识基础,也对我国基层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有所了解。
        2001年,中国疾控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控中心创办了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我有幸成为首期十名学员之一。接下来的两年学习,在曾光老师、美国疾控中心的外教们和其他9名同期学员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我建立了对传染病监测、暴发疫情现场调查和流行病学研究的系统认识,英语也有了长足的进步。2003年,SARS疫情在广东暴发,我被派到广州、太原和北京等地开展现场调查和疫情处置工作。SARS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的很多不足,对我国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这些经历坚定了我投身传染病防控和科研的决心。
       完成CFETP培训后,我调至中国疾控中心工作,负责全国流感、禽流感等重大、新发传染病的监测、防控和流行病学研究,先后经历了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猪链球菌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禽流感H7N9等新发传染病暴发疫情,牵头组织并多次深入一线,开展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
       自2005年起,我带领团队从流感、禽流感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防控一线,发现和凝练科学问题,坚持勤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研态度,针对禽流感H5N1、H7N9的潜伏期、人际传播风险、疾病严重性等传播动力学参数,季节性流感的疾病负担、季节性规律和驱动因素,手足口病的基本流行病学特征,甲型H1N1流感的排毒动力学规律、重症危险因素、干预措施效果等开展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学术成绩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为相关传染病的防控和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正是通过与国际一流机构和专家的合作,如美国疾控中心的Tim Uyeki, David Shay, Oxford University的Jeremy Farrar, Simon Hay, 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Alnord Moun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Neil Ferguson, 美国NIH的Cecile Viboud,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的Benjamin Cowling, Gabriel Leung, Joseph Wu, 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 Tropical Medicine的Mark Jit等,在不计其数的与国际顶尖综合性医学期刊和感染性疾病期刊的编辑、评阅人的投稿、修改、争辩过程中,在无数次失败的锤炼下,训练了我的科研素养、能力和境界。通过长期积累,提升了自己对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兴趣和科研能力,打造了一支能吃苦、能战斗、初具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团队。由于在禽流感研究中表现出色,Lancet 2009年对我进行了年度人物专访,美国疾控中心流感首席科学家Tim Uyeki评价“余宏杰团队具有献身精神,是一个杰出的团队”(Lancet, 2009, 373:1243)。


       二、主要学术贡献
       2005年以来,我带领团队在禽流感、手足口病和季节性流感等传染病的传播动力学、基本流行病学参数和干预措施评价等领域开展了系列研究,主要学术贡献如下:
       1. 禽流感H7N9的传播动力学和干预措施研究
2013年3月,我国在全球首次报道人感染禽流感H7N9病毒。在新发传染病暴发早期,确定其潜伏期等传播动力学参数,对于建立对疾病的基本认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也是防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难题。我带领课题组创建了“反转”时间序列模型等多种估算方法,精确计算出了H7N9的潜伏期;发现了人感染H7N9病毒存在轻症病例,即其疾病谱存在“冰山现象”;又利用bootstrap和生存分析技术,证明了H7N9疾病严重性低于H5N1,但比季节性流感和A(H1N1)pdm09高;利用Bayesian模型,首次定量证明了关闭活禽市场对阻断H7N9病毒从禽到人传播的有效性;并构建了大空间尺度传播动力学模型,预测了H7N9在亚洲传播相对风险较高的地区。
这些系列研究成果3篇发表在Lancet,1篇BMJ,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等国际权威杂志。3篇Lancet发表的论文均为最近10年被引频次排在相应学科领域Top 1%的ESI高被引论文,其中两项研究在Lancet同一期以快速通道在线发表,分别配发了美国NIH著名流感专家Cecile Viboud和英国著名动物源性传染病专家Guillaume Fournié撰写的述评,认为其中一项研究“及时提供了当时最好的禽流感H7N9疾病严重性的估计”,另外一项“充分证明了特定情形下,关闭活禽市场可有效阻断H7N9病毒从禽到人的传播”。
        2. 甲型H1N1流感的基本流行病学参数和干预措施研究
甲流传入我国后,我带领团队组织实施了甲流轻症病例的队列研究,证明:1)病后48h内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显著降低甲流病例出现影像学确诊肺炎的风险,亦可减少热程和病毒RNA排出时限;2)甲流病毒自病人出现症状前1天排出,至病后8天,其排出时限较季节性流感病毒长;在国际上率先发现肥胖是导致<60岁人群甲流重症病例的独立危险因素;确定了甲流的系列间隔、潜伏期、有效复制指数、罹患率和二代续发率等基本流行病学参数;证明了边境筛检在大流行早期可延缓其传播速度,关闭学校显著降低了2009年国庆期间的甲流传播强度,在密闭航班上佩戴普通外科口罩可有效阻断病毒传播。
以上系列研究成果1篇发表在BMJ,1篇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篇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对于建立自1968年以来的第一次全球流感大流行-甲流基本流行病学参数的认识,并采取基于科学证据的防控措施具有直接、重要科学意义。研究结果被WHO、美国疾控中心和中国卫生部广泛采用,制定甲流的防控指南。
        3.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带领课题组开展了基于人群的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应用Fourier和Wavelet时间序列模型,定量分析了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肠道病毒血清型EV-A71和CV-A16在不同地理和气候区域的季节性,发现了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以往报道完全不同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此外,还阐明了儿童分年(月)龄组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重症发生率、死亡率和疾病严重性等疾病负担的基本参数;确定了感染肠道病毒EV-A71血清型、低龄、农村居民、就医和诊断延迟是导致手足口病患者出现重症和死亡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此研究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以快速通道发表,杂志同期邀请国际著名肠道病毒专家Shimizu Hiroyuki教授撰写了述评,认为“此研究是第一个全面的基于人群、对不同地理和气候区域的研究,所建立的手足口病的发病基线,可成为亚太地区实施EV-A71疫苗免疫前的流行病学里程牌”。该论文为最近10年相应学科领域Top 1%的ESI高被引论文,同时为最近2年内发表的、最近2个月被引频次排在相应学科领域Top 0.1%的ESI热点论文。此研究结果为理解手足口病的基本流行病学特征、确定EV-A71疫苗使用的优先年龄组和免疫接种的起始月龄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证据。
       4. 流感的季节性和疾病负担研究
创新性地利用含有谐波项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替代了传统的小波谱分析,全球首次发现了A型和B型流感截然不同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推翻了国际科学界一直以来认为A型和B型流感在同一地理区域具有相同季节性的结论。此研究在PLoS Medicine发表后,引起国际流感界关注,美国NIH将其作为全球健康研究的热点予以专门报道。PLoS Medicine同期还邀请流感模型研究权威-伦敦帝国理工大学Steven Riley教授撰写了述评,认为本研究“为设计流感疫苗的免疫策略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研究中最令人兴奋的发现是A型与B型流感完全不同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此外,我们还利用负二项和Serfling线性回归模型,全球首次发现了B型流感较A型流感更为严重的疾病负担。WHO大流行和流行病司司长Sylvie Briand为此研究撰写的同期述评指出“此研究结果凸显了B型对重症流感疾病负担的重要意义”。这两项研究为WHO调整现行流感疫苗免疫策略,确定区域性疫苗推荐组份和最佳免疫时机,在原有三价流感疫苗基础上推荐四价疫苗提供了重要科学证据。
        2005年以来,我们课题组共发表SCI论文79篇,我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并列)发表48篇,IF计508,其中IF>10为12篇,包括Lancet 5篇、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篇、BMJ 2篇、PLoS Medicine 2 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11篇同期配发专家述评,8篇以fast tract发表。SCI他引2537次,Scopus H-index 27。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一项。看到这些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制定和调整防控措施的依据,进一步激励我在科学研究方面继续追求卓越、坚持创新。我国科学家在H7N9禽流感防控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和科学届的高度赞誉,彻底扭转了10年前SARS暴发期间表现出的国内防控和科研能力薄弱的局面。


       三、未来
       传染病防控工作任重道远,国内传染病流行病学学科也亟待发展,与国际前沿接轨。展望未来,我和团队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一)在研究方向上,将针对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我国人民健康的新发、重大传染病,始终坚持从防控一线需求出发,凝练和发掘科学问题,运用经典流行病学、现代统计学、地理信息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追踪现代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国际前沿。
      (二)在研究标准方面:始终要坚持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最新赫尔辛基宣言的最高伦理标准,持之以恒地追踪世界前沿,在研究思路上创新,站在他人的前面,并坚持最高的研究方法的标准和质量。
       (三)自我驱动力:如果能以科研结果改变临床实践,改变公共卫生实践,支持建立基于证据的公共卫生项目和决策,是医学和公共卫生研究的最高境界。如果想达到这样的标准和境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勤奋、勤奋、更勤奋,与那些比我们接受过更好医学教育的、以英语为母语的、研究条件比我们更优越的海外竞争者相比,需要付出更多,才能有所建树。这就是驱动自己在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领域长期、坚持和勤奋的动力。



[代表性著作]





[获奖者余宏杰教授风采]





[提名人]